“十五五”时期,有哪些关键部署?

Connor 比特币 2025-10-29 3 0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十五五”时期的发展环境面临哪些变化?有哪些新部署、新思路?就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

“十五五”时期,有哪些关键部署?

图/视觉中国

攻坚克难的重要时期

《中国新闻周刊》:“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大环境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一时期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魏琪嘉:我把“十五五”时期发展环境的变化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科技革命的演进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经贸的影响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具体领域。第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可以说,全球各国都在受到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和冲击。第三,国内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交汇期,推动经济体系实现系统优化、动能升级成为一道“必答题”。

“十五五”时期是我们攻坚克难的重要时期,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我们聚精会神办好自己的事情才能争取更大的主动。推动产业供需实现动态平衡,治理好非理性竞争,破解人口老龄化难题,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稳住我国外贸基本盘,不断优化外贸出口结构,这些都是在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攻关破解的重点。很多事情我们在“十四五”时期已经着手加以治理,“十五五”时期加以攻关,也将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激发潜力。

从更长的周期看,我们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五五”时期是一个重要的积累期,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才能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展开全文

《中国新闻周刊》:与“十四五”时期相比,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的部署有哪些特点?

魏琪嘉:《建议》提到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和引导作用,对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好“十五五”要怎么干、干什么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从第一个“推动”看,要实现“十五五”时期的各项目标,必须有经济总量的支撑,保持“量的合理增长”是必然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充分激活各方面潜力,扎实提升全要素增长率,为经济平稳运行、稳中有进打下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我们经常提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可以说,保持经济总量合理增长才能持续夯实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从第二个“推动”看,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重要原则。把事关民生冷暖的事情做好,做细致,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发展环境,提供发展支撑,这也是“十五五”时期重要的政策着力点,这也直接关系到各类政策的“民生体感”,让政策有温度,让政策效果第一时间向民生改善层面传导,对持续提振预期、积蓄发展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中国新闻周刊》: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要“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一些压力,你认为“十五五”时期应怎么应对?

魏琪嘉:“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实现“量增”“质提”,预计5年增加值增量将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以制造业为重要支撑的实体经济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

当前,制造业发展总体趋势是向上向好的,为我们积累了很强的发展动能和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在结构优化、持续提升竞争力、保持各门类之间的均衡程度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需要坚持系统施策,破解发展难题,防范化解发展风险。

具体看,有两个方面:其一,夯实产业发展基本盘是前提。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要多措并举促进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同时,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引导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其二,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是关键。就是要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特别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强化先进制造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以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注重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新闻周刊》: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要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你对此如何理解?

魏琪嘉: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路径就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从我们“十四五”探索出的成功经验看,在“十五五”时期,要重点推动实现产业、创新、资金、人才的有机融合,打破壁垒,优化配置创新要素,解决要素流动不畅问题,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在此基础上,着力做到“三个提升”:一是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做好生产力布局,在具体布局的过程中通盘考虑大产业门类的完整性和齐备性,在产业内部做好短板识别、长板锻造等具体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的先进性,要瞄准国际产业变革前沿成果,加快技术迭代应用,加强技术向生产一线、生产车间赋能,切实提升产业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形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三是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增强供应链韧性,做好产业安全风险监测预警。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中国新闻周刊》:《建议》提到,“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扩大内需”是近几年的热词,你认为“十五五”时期还可以怎么做?

魏琪嘉:“十五五”时期,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特别是提振消费,形成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协同,解决好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的问题,意义重大。“十五五”时期的政策发力点,需要更加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注重提升政策的针对性。

具体看,在促进“敢消费”方面,关键是持续做好涉民生领域的社会保障,同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同步。在推动“能消费”方面,关键是要进一步清理对合理消费的限制性措施,特别是对大宗消费品领域的限制举措应加快清理。在引导“愿消费”方面,根据居民消费热点和习惯对消费环节进行细化支持,进一步释放激发消费潜力,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另外也要抓好消费品质量建设,加大优质产品供给,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消费品类型。

事实上,我们关注到,二十届四中全会在部署扩大内需时,还提到“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后面紧跟着“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投资于物本身也是投资于人,投资于物做得好,做得精准,投资于人的效率就更高、效果更明显。

“十五五”时期,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扩大有效投资形成的实物工作量。一方面,能让投资产生的效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增加有效投资,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从业人员收入和消费能力,进而促进消费较快增长。可见,实现“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协同,也是推进消费与投资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方向。

记者:吕雅萱

编辑:徐天

评论